head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研究 > 他山之石

宁夏:打造善治指挥链 构建共治同心圆

日期:2021-02-19  来源:宁夏法治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宁夏,基层治理的“试验田”小而精、精且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实践,正为平安宁夏、法治宁夏建设增添生动的注脚。

  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雷东生近日深入基层调研政法工作时多次强调,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决定,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要深入贯彻自治区“1+6”基层治理政策文件精神,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最大限度把群众发动起来,引导群众自发组织治安联防、矛盾化解、互帮互助,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关键词】瞄准党建同心“固根基”

  党建引领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没想到这么快问题就解决了,之前我还担心会被‘踢皮球’呢。以后我有好的建议还会提出来。”去年7月中旬,银川市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花半里小区停车位十分紧张,70岁的居民马献周发现小区附近有一块空地可以建停车场,于是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反映。当日,街道工作人员便召集空地的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商议此事,最终一致同意在此建立停车场。第二天,马献周收到西夏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来的反馈信息,后又收到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办理情况回执单。随后,这片空地便被改造为停车场,可停放200辆车,小区停车难问题得到解决。据统计,西夏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自2020年7月下旬正式运行以来,截至年底,共接待来访群众2661人次,受理各类案件464起。

  冬日的贺兰山嵌在湛蓝的天幕里。山的东麓,西夏区以区委为“指挥部”、街道党工委为“龙头”、社区党组织为“堡垒”,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睦邻点”的四级链条,设立社区党委42个,组建网格党支部129个、党小组259个、睦邻点264个,完善组织架构,延伸党组织“触角”。将辖区116个物业公司全部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具备条件的16个物业公司全部建立党支部,努力打造家门口的“红色物业”。

  近年来,面对经济业态、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银川市做强党建引领“龙头”,做实社区“服务堡垒”,构建互联互通、全域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打造起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同心圆”。

  “一个社区一栋单元楼的综合治理,是由每个市民的细枝末节汇聚而成。如若想汇聚起共建共治的磅礴力量,需要党组织的牵引,更需要每一名党员的奉献。”金凤区福通社区党委书记王丽说。

  去年以来,银川市于细微处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台《关于推行“四优四提”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从组织体系、队伍建设、治理机制、投入保障四个方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治理方面投入不足、小区基础设施较差、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激励措施不够等问题,系统谋划,靶向施策,不断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着力提高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扩大自治“半径”强服务

  “积分制”积出乡村好风景

  “举报违法行为有功的每次积10分,拾金不昧行为每次积5分……去年10月至今,从村集体合作社福利基金中拿出1.5万元用于积分兑换奖励。目前,507名村民已获积分,34名村民兑换了生活用品。”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党支部书记申学礼指着爱心超市墙上悬挂的“文明实践积分标准”告诉记者,“我们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如今村规亮起来、经济好起来、党建严起来,群众也乐起来了。”申学礼介绍过去一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2020年底,全村养牛、种菜、酿醋3项产业创收85万元,全村639户、1758人,每人分红100元……”

  近年来,固原市在乡村治理中引入积分制,形成量化评价体系,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积分制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践行且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搞种植的村子,村民蔬菜种得好能得分,在搞养殖的村子,村民多养牛羊有积分。村民婚事简办有积分,勤俭持家有积分,勤劳致富有积分……久久为功,就会慢慢引导群众,助他们移风易俗,促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推进乡村的善治。

  “如今家家富裕、村庄美丽、乡风井然,走上了以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亲自参与、见证乡村治理的一员,申学礼倍感自豪。

  【关键词】延展科技“周长”添翅膀

  大数据赋能开启智慧治理新时代

  去年8月,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街道锦林社区居民张亚平出门时,发现锦林一区停着一辆黑色“僵尸车”。张亚平迅速将现场照片通过“社区E通”App上传至大武口“互联网+网格”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半小时后,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文霞将事件转给物业办工作人员,由后者联系相关物业进行挪车。很快,该车辆便被挪至指定停车位,平台显示该事件确定办结。

  历经半年多运行,大武口“互联网+网格”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不仅成为辖区317名网格员和热心居民实现网格巡查和快速处理无缝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利器,更通过大数据赋能,构建起“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多元化采集、智能化应用、全程化服务”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以前为居民办事得层层上报,耗时耗力,现在通过平台可以限时办结。为网格员‘减负’,居民也满意。”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文明社区网格员卜靖说。

  安全、环境、物业、商户……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事项,大武口区一方面统筹网格力量,走“红色扎根”路子,科学规划317个网格,覆盖大武口区1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2个行政村和50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185支共7万余人,用一双双“铁脚板”走遍楼道巷口,主动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整合执法力量,融合服务力量,聚合治理力量,全力搭建能够科学决策的“大脑”——社会治理智慧指挥中心。在这一“神经中枢”的架构下,大武口区通过大数据赋能,对辖区1008平方公里的“人、房、物、事、组织”开展精细化管理,破解了部门分治造成的信息不对等及基层治理中出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各部门、街道、社区共享数据资源约1800余万次,进一步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目前,大武口区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1.5个工作日,治理模式由“深井式”部署执行变为“扁平化”快速响应。

  职能的下沉,在小网格中推动了大治理,更让铁脚板敲开了“百家门”,聚拢了百姓心。“工作生活好不好”“物业管理好不好”“社区服务好不好”,隔三差五,大武口的居民就能在家门口与串门的社区工作者拉拉家常、聊聊天。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专群结合路子,扩大共治同心圆;同时不断健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等运行机制,力求指挥链条扁平化,提高治理效能。”雷东生在调研时多次强调,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把条块等各方面资源有效统筹整合到基层,要推进大数据赋能,走好新时代智慧治理之路。(记者 马涛)